22岁博士毕业, 27岁破世界难题。34岁,拿下全球最顶级数学大奖,是第一位华人获奖者。
美国称他是数学界的“皇帝”,享国际盛誉无数。
这么牛掰的一个“大人物”,要啥条件才能被清华请回来?答案竟然是不要一分钱薪水,只为中国的一件大事,他就是丘成桐。
丘成桐的童年,穷得像一本旧书
一家十口人,挤在香港乡下一个没有电、没有自来水的地方。贫穷是那个年代最寻常的底色,食物常常短缺到要去领救济会的面条,洗澡只能去河里解决。
但奇怪的是,物质上的匮乏,却没有让这个家庭的精神世界变得荒芜。恰恰相反,它异常丰盛。每到夜晚,父亲丘镇英就会点亮一盏小小的煤油灯。这位深谙中西哲学的知识分子,就在这豆大的光晕里,给孩子们讲康德,也讲庄子。
展开剩余89%父亲的书房,是小丘成桐的乐园。那里堆满了各类哲学典籍,散发着知识的墨香。他不知道,父亲早已在他的人生扉页上,写下了一道影响终生的“方程”。在那本《几何原本》的扉页上,父亲用毛笔题下:“标心于万古之上,送怀于千载之下”。
这不仅是一句期许,更是一种坐标。它告诉儿子,做学问,眼光要超越个人的名利得失,要敢于和千百年前的先贤对话,要为万世之后的未来留下点什么。
14岁那年,父亲病故,家境雪上加霜。亲戚们都劝,让孩子们辍学打工吧,别读了。但母亲梁若琳顶住了所有压力,这位柔弱的女性,一个人同时打几份工,硬是撑起了八个孩子的学业。她告诉孩子们,无论走到哪里,都要记得自己是个中国人。
为了凑学费,他开始在香港各处为人补习数学。奔波的间隙,他在旧书摊上偶然发现了一本《微分几何》。那本书像一道闪电,劈开了他的世界。他彻底沉迷进去,常常为了一个公式,在纸上彻夜推导。没人知道,那个在贫困中挣扎的少年,内心已经开始与一个更广阔的宇宙对话。
他定义了一个时代
1969年,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出了个“怪才”。丘成桐用三年时间,修完了四年的课程。他的才华被萨拉夫教授发现,一封推荐信,直接将他送到了世界数学的中心——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。
他去美国时,身上只揣着借来的100美元和两件衬衫。住的宿舍没有暖气,冬夜里,他就裹着毯子,在纸上疯狂演算,用思维的热度抵御刺骨的寒冷。他的导师,是世界微分几何大师陈省身。一眼就看出了这个年轻人的不凡,他预言:“丘成桐毕业时,就注定要改变数学的面貌。”
预言很快成真。21岁,他就在顶尖期刊《数学年刊》发表论文,解决了一个重要的拓扑学猜想。但真正让他完成蜕变的,是一场名为“卡拉比猜想”的战役。
这个猜想困扰了数学界几十年,很多人都认为它根本是错的。24岁的丘成桐初生牛犊不怕虎,在一次斯坦福的会议上,当众宣称自己能推翻它。不久,他收到了猜想提出者卡拉比本人的一封信,信中委婉地指出了他的一个漏洞。
那一刻,他面红耳赤。但他没有嘴硬,而是立刻承认了自己的错误。这次“失败”没有击垮他,反而点燃了他更强的斗志。他掉转方向,从“推翻”转向“证明”。这一干,就是整整三年。
27岁那年,他成功了。消息传出,整个数学界为之震动。一个全新的概念“卡拉比-丘流形”由此诞生,它不仅在数学上开辟了新领域,更奇妙的是,它成了日后物理学家探索宇宙奥秘的“弦理论”的理论基石。
这场战役,是丘成桐的“成人礼”。它不仅证明了他的智力,更展现了一位伟大科学家应有的品格:敢于挑战,也勇于认错。他从一个聪明的解题者,一跃成为能为其他学科提供基础工具的“立法者”。
紧接着,28岁,他又攻克了广义相对论中的“正质量猜想”。斯坦福大学迫不及待地将他聘为正教授。一个属于丘成桐的时代,拉开了序幕。
他的工作开创了一个名为“几何分析”的全新领域。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辛格这样评价:“在哈佛,丘成桐一个人就是一个数学系。”《纽约时报》更是毫不吝啬地将“数学皇帝”的桂冠戴在了他的头上。
从32岁起,世界顶级的科学大奖开始向他涌来:维布伦奖、菲尔兹奖(首位华人得主)、麦克阿瑟天才奖、克拉福德奖、沃尔夫奖、马塞尔·格罗斯曼奖,直到2023年的邵逸夫奖。他成了这个星球上,唯一一位包揽这六项顶级荣誉的数学家。
天价年薪,但教室才是他的战场
1982年,33岁的丘成桐拿下了被誉为“数学界诺贝尔奖”的菲尔兹奖,声名达到顶峰。华尔街的巨头高盛公司闻风而动,开出了一个令人无法拒绝的价码:天价年薪,外加别墅和私人飞机。
面对这种诱惑,丘成桐的回答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。他拒绝了。“钱够用就行,”他说,“我的战场在教室。”
这个选择,其实早在三年前就已经埋下伏笔。1979年,他受邀首次回到中国。当飞机降落,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俯身触摸那片土地。他说,在这里,在这个“自己的地方”,他感受到了强烈的归属感。
他的战场不在华尔街的交易大厅,而在中国的土地上。他心中装着一个更宏大的命题:“数学是基础科学的基础”,中国的科学想要真正强大起来,就必须把这个根基打牢,不能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跑。
从那时起,一场长达四十年的“零薪酬”工程开始了。
他在中国的各个大学和研究机构担任教职、出任中心主任,四十年来,没拿过一分钱薪水。不仅如此,他还常常自掏腰包,四处为中国数学的发展筹集资金。他知道,要改变中国数学的生态,光靠热情是不够的,必须有一个系统性的规划。
他做的第一步是“筑巢”。从1993年开始,他先后在香港中大、北京、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,建立了四个世界一流的数学研究中心。这些中心,为中国的数学家们提供了与世界接轨的物理空间和科研平台。
接着是“引凤”。硬件有了,软件更重要。从1984年起,他就开始专门招收来自中国的博士生,倾囊相授。为了提升华人数学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话语权,他又一手创办了“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”,1998年,首届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,让世界听到了来自中国的声音。
但他很快发现,很多留学生的数学基础并不扎实。他意识到,问题出在根上。于是,他的目光投向了更年轻的一代,他要“从娃娃抓起”。
他推动设立了“恒隆数学奖”、“丘成桐中学数学奖”,以及面向大学生的各类数学竞赛,试图从基础教育的源头,为国家培育未来的数学人才。
这哪里是零散的善行,这分明是一项着眼于“百年树人”的庞大工程。
2022年,他做出了一个更重要的决定:正式受聘为清华大学讲席教授,全职回到中国。他和夫人一起,住进了清华园里一套不足百平米的普通公寓。
结语
曾经的“数学皇帝”,如今更像一位在清华园里默默耕耘的“扫地僧”。他的办公室,清晨六点就亮起了灯,常常工作到深夜。给学生们上课时,他特意要求撤掉讲台前的“教授专座”,让学生们围坐在他身边,方便随时提问和讨论。
当年,父亲在煤油灯下为他点燃了思想的火种。如今,他要把这火种,亲手传递给中国的下一代。丘成桐的一生,完美诠释了“传承”的全部含义。
大师有着高尚的家国情怀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。这才是中国人应该崇拜的偶像!清华大学的校训是“自强不息,厚德载物”。数学大师丘成桐的确做到了!让我们向丘成桐这样的大科学家学习,致敬!
发布于:安徽省金富宝配资-配资平台推荐-十倍杠杆股票-配资安全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